注重行动导向: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

  习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期间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倡议主张主权平等,遵守国家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在全球化以及全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语境下,这一倡议既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也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了中国为全球发展提供的公共产品。

  全球治理倡议对于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维护《联合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提出的全球四大倡议传递出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团结合作、摒弃对抗,建立公正合理世界秩序的决心。全球治理倡议更是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推动人类社会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道义责任和行动担当。

  全球化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历史进程的必然。人类社会演化从不同部落逐渐成为不同的族群,并渐渐成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始终都处于相互交流和融通的进程中,甚至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共同体。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部落、族群和国家一方面通过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和所面对的共同挑战,始终面临集体性的确保共同利益机制的挑战。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管理人类社会冲突和应对共同挑战的重大制度创新。

  17世纪,欧洲国家经历了30多年战争,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虽然旨在避免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以国际规则和国际会议为机制解决冲突的全球治理先河,而且提出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的国际法准则。然而,相关合约主要停留在文本之上,并未落实在各国的行动中,因此和平并未如期而至。

  和平的希望和战争的现实依然交替展开,充斥着欧洲的历史进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次给欧洲乃至东亚地区造成灾难。一战之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同样是旨在避免战争再起、维护和平安宁,而且催生了试图保护弱国利益的“国联”,从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全球性的组织框架。但由于凡尔赛和约体系本身建立在牺牲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且由英、法少数大国控制,缺乏公平合理的机制。进一步讲,虽然“国联”也实行了裁军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各国均以自身利益为基点,缺乏实质性的行动,最终也未能避免更具灾难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教训说明,命运与共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特征,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机制则是人类和平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而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以实质性的行动为导向,否则全球治理将会走向裂解。

  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令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后各国从中吸取了极大的教训。二战的胜利不仅仅表现为彻底击败了法西斯主义对于世界和平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国联”的解体和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自此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的国际组织步入世界政治舞台。联合国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确保各国和平相处的《联合国》。以联合国为核心逐渐发育出的全球治理体系,包含确保和平的政治秩序和推动发展的经济秩序的形成。二战之后80年的总体和平以及全球经济发展,都得益于战后全球治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和平与发展的格局得益于将联合国的宗旨付诸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贸发会议、千年发展目标等都是突出的案例。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二战之后和平与发展的红利渐渐流失。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保护主义,叠加民粹主义和等扰乱了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金融危机、持续不断的冲突、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贫困状态恶化等越来越多的挑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也愈发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安全和发展难题。全球和平与发展正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治理存在极大的危机。习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确保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方向,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不仅从政治上倡导改善全球治理,更是提出一系列以行动为导向的主张并起而行之,付诸实践。

  首先,中国将落实联合国重大议程作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行动。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中国将举办全球妇女峰会旨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展现中国推动性别平等理念。中国正在推动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尤其在包容性发展、减贫、碳排放、清洁能源、数字化赋能等领域,是全面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相关议程的典范。

  其次,中国通过具体行动维护多边主义和联合国的权威。中国通过履行其承诺坚定支持《巴黎协定》,通过捐款、提供技术援助、三边合作等方式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国发展机构的运作。中国是首批与粮农组织开展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国家之一,也始终是可持续粮食和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及主要推动者。中国在国际农发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均设有信托基金。在世界卫生组织出现之时,中国增加捐赠数额,彰显中国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决心。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中国对于联合国机构的支持同时也传递着中国发展的治理经验,为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

  再次,中国充分发挥身为全球南方一员的优势,利用国家发展经验和资源,推动新型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均在推动全球南方的发展。每届中非合作论坛和峰会,中国均会推出从贸易、投资到援助的一系列举措。中国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愿与非方在未来三年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人文交流、绿色发展、安全共筑十大领域。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全球发展金融治理提供新的力量。

  最后,中国是全球南南合作最主要的推动者和创新者。中国倡导以发展为目标和动力的全球发展合作。倡导自力更生为主、利用援助为辅的合作方针。中国设立了金额达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与南南合作基金,为非洲、亚洲、拉美等世界各地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中国成为非洲等地区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国际发展援助遭遇下滑之际,中国坚守全球发展合作的理念,为全球发展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超越传统援助方式的发展合作,不仅促进了全球的合作伙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全球发展合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在联合国即将迎来成立80周年的时刻,习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凸显中国支持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立场。与此同时,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加以改革和完善,习主席提出包括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治理理念,既是中国长期坚定支持二战后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经验结晶,同时也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长远提出的致力于改善和提升全球治理效能的中国方案。(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 李小云)